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关于女性主义的一些随想:上野千鹤子、与朋友聊天

 随想一:看完了火遍全网的上野千鹤子 x 北大女生宿舍 (b站全嘻嘻)视频的感受。 1️⃣ 女性主义,或者对任何主义的探讨,都是把人类微妙又复杂的体验提炼、具像化的过程。“听你这么一说,让我之前那些隐约感觉不适、但却无法准确表达的东西变得清晰了,而且也看清了这它的来龙去脉,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对未来有了更多的选择。” 2️⃣ 自以为的选择,有多少是真正自由的选择,有多少是被成长环境规训内化之后的选择? 3️⃣ 诚实对待自己,不要糊弄自己(誤魔化さないで)。不要去糊弄任何关系。所有人适用。 4️⃣ 看完视屏的一个很难受的感受:为什么要求认可?得到认可后就安心了??There’s no winning or losing。  随想二:和一个女性朋友聊天的记录。 👯‍♀️ 上周和一个女性朋友聊天。她有一个4岁的小孩,6月份要生二胎了。但孕反+工作糟心,纠结了一段时间,决定辞职了,等到小娃一岁之后再出去工作。 👯‍♀️ 其他背景:她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本科哈佛,工作了很多年,做到了一个中型公司产品Director级别。之前一直比她老公赚得多。已经基本财务自由了,而且老公喜欢工作,会一直工作下去。简言之,她完全不需要为了钱工作。生完老大回去上班之后,因为实在干得不开心,也辞职休息过4个月,后来又回去工作了。平时她老公负责做饭,她负责其他大部分的家务。虽说两个人一起带娃,但操心的基本是她(比如上什么课外班,和学校沟通,升学问题等等),老公只要出现就可以了。 👯‍♀️ 跟她聊的时候,有两次我愣住了: 💔 她说,这次辞职生二胎这段时间,还是会继续支付大宝的daycare费用。她和她老公有一个共有家庭账户,平时都会从各自的独立账户往共有账户里面打等量的钱,家庭开支从这个账户走。即使她没有固定收入了,她也要继续从自己独立账户的存款里面拨款,尽打钱这个“义务”。当下我就愣住了,想问她是怎么想的,是要打钱了才能安心休息吗??但没有问出口。 💔 聊到生完二胎后一年她想再找个科技公司的工作,做到45岁退休(她35+)。我问她为什么是45岁退休,而不是什么存款达到某个程度?她说,她已经达到了“不需要为钱工作”的存款程度,但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所以想设置个“退休年龄”。之所以想要再做些年,是想要给自己的小孩树立榜样:“妈妈也是很独立的事业女性哦!不是只会在家庭里的那...

「去有风的地方」随想

 终于追完了「去有风的地方」。 特别吸引我的是全员的生活状态:不是“生活在别处”,不是“I'd rather be somewhere else”,而是生活在此时此刻。 虽然会有纠结期(比如马爷,红豆),但想通了就去做。做的时候就全情投入,没有患得患失,当然,也仰仗于超级强大的支持系统。大家沉浸式做事,虽然会有各种压力,但也不会忘记如何放松,也有人可以依靠。 完全符合我之前搭建的框架:“没有Burnout的人生是怎样构成的?”:在合适的环境 + 合适的节奏 + 做喜欢/擅长/觉得有意义的事 + 有支持系统。底层有感受到安全感、归属感、尊严感。 相比之下,想到了以前的我自己,以及做Coaching遇见过的很多人:不喜欢现在,又看不清未来在哪里,及时看得清,也下不了脚,深陷纠结,在纠结中反复内耗。 (图片摘自网络)

加州海岸小城Monterey:3天2晚流水账游记

 球球的daycare圣诞新年期间放2周假,我们寻思着必须得去搞个短途旅行,比较容易带娃,大人也能换个风景。没有选择坐飞机是因为球球外婆抵抗力比较差,还是想规避风险。正好,我还有2个晚上的IHG Free Night马上要过期了,于是在离南湾车程3小时以内的地方稍微挑选了下,最终决定去Monterey。 Monterey我们是去过2、3次的,之前都没有娃,主要是兜兜风去Carmel泡户外人工温泉。这次去主要是陪娃和陪父母,所以形成安排得比较松散,老少咸宜。 出发: 湾区(南湾) 逗留: Capitola,Monterey(酒店所在地),Pacific Grove,Carmel-by-the-Sea 人物 :4个大人 + 1个小朋友(2岁) 行程考量 :安排松散,适合遛娃,天黑得早晚上不适宜户外,吃饭较随意 ==  D1  ==  在家吃好早饭后,驱车(~45min)前往半路上的 Capitola Beach 。天气特别好,冬日暖阳让人一下有了度假的气氛。停车也运气很好,在 Capitola Wharf 边上直接找到了车位,免费3小时。球球玩了半小时沙,我们大人也就在海滩边散步。球球外婆还很有情调地捡了好些贝壳,据我所知最后还是都扔了😆中午我们在Capitola Wharf顶端唯一的一家餐厅( Wharf House Restaurant )吃了饭。分量很足,两个entree够4个大人一个小孩,而且价格还很合理,座位看得到海,如果对食物要求不是很高的话,蛮推荐的。球球特别爱吃clam chowder,要了还要。 吃好饭后,又在Beach玩了一下沙子,就驱车(~45min)前往酒店了( Holiday Inn Express - Monterey Bay )。球球的Nap是在。酒店就是Holiday Inn普通水平,但优势是楼下就有个湖景Trail ( Laguna Grande Regional Park Trail ),还有个In-N-Out。我们收拾好东西后,就带着球球在Trail上面溜达,可以看鸭子,还有一个小Playground和沙滩排球的场地。冬天天黑得比较早,5点就几乎看不见了,我们就赶在天黑前钻进了 In-N-Out (有牛奶好评),解决了晚饭,去附近的Safeway买了点水,就回房间洗洗睡了。球球睡的是自带的P...

家庭育儿纷争之:娃哭了到底要不要抱?How to deal with temper tantrums

上周发生了一场家庭育儿纷争,关于娃哭了到底要不要抱,什么时候抱。 总体来说,我们家有3个党派: 一哭就抱党:阿姨 👵 一直不抱党:老公 👨‍🦱 稍等再抱党:我 👩 各个党派都有各个党派的担忧。“一哭就抱党”的最大担忧是1) 怕娃有生理需求没有及时回应 2)怕娃没有安全感。 “一直不抱党”的最大担忧是怕娃养成坏习惯。“稍等再抱党”在两者中间反复横跳。 ==== 情景回放 📹 ==== 上周的事情是这样的。等球球吃好晚饭后,他爸把他从high chair里一把抱起、放进围栏。结果球球一下子大哭了起来。我和阿姨都还在吃饭,他爸也表示他自己可以handle,我和阿姨就暂不做反应。他爸先尝试着转移球球注意力,没用。之后就坐在旁边看书,静默地陪伴。 过了5分钟,球球还在哭,阿姨坐不住了,我让阿姨按兵不动。 又过了5分钟,球球哭声愈演愈烈,还在地上打滚,双脚猛踢围栏,我有点坐不住了,他爸让我按兵不多,还是在边上静默地看书。 又过了5分钟,球球还在哭,我和阿姨都实在受不了了。我钻进了围栏,准备开始抱起球球。他爸表示反对,觉得这样会reinforce“哭能解决问题”,但在我和阿姨的双重压力下,他爸让步了。 我抱了大概5分钟,球球还是哭声不止。有一种速度太快刹车踩不下来的感觉。后来带到了阳台上看外面车来车往,才慢慢平静下来。 事后,阿姨跟我说,我应该早点去抱、不能听任他爸放着孩子哭不管。她还说,她的大女儿小时候生气、闹脾气,大人都忙没有理她,结果后来产生了心理问题,也一直很埋怨父母。我有些郁闷,感觉被爸爸和阿姨夹在了中间。 ==== 回放结束  📹   ==== 事后,老公发了个文章给我,中心思想是toddler temper tantrum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要理睬,不要给予更多attention,不让娃学会“用哭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我平静下来后觉得还是有道理的,又顺藤摸瓜查阅了很多资料,晚上和老公讨论后,达成以下共识: 首先,努力避免已知的Temper Tantrum导火索 活动之间transition太快 , 娃没有心理准备 (比如,娃吃晚饭后直接抱走)--> 给娃心理准备(比如,“我们现在吃完饭啦,你再喝两口水,喝完了之后我们去玩玩具哦。”) 没有给娃自主权 (比如,硬塞给娃饭) --> 给娃选择的权利和表达的机会(比如,“你想用手...

人类幼崽12-18个月都经历了些什么?

 一晃球球都18个月了!现在开始和别人介绍自己娃多大,都开始以“年”计数了(e.g. 一岁半),说明真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啦。 12-18个月这半年来娃的变化特别大。从刚开始的走路还不太稳的小Baby,变成了一个会到处跑,而且明显有自己的想法的独立个体,真的是目睹人类进化的感觉🐒🏃 Photo by Eugene Zhyvchik 回顾一下12-18个月发生的“大事件”: 1. 走的越来越溜了,现在到处跑,摸爬滚打。 除了还不会自己直立上下楼梯,户外的行动基本上就是一个正宗toddler了。大人得跟着跑,挺耗大人电的。也很喜欢攀爬,各种爬椅子平台爬上爬下,可以玩很久。 2. 白天只nap一觉了。 基本中午12点睡到1:30-2点,根据上午耗电量来定。我还挺喜欢这个schedule的,代表着我们上午也可以安排活动,下午也可以安排活动,中午大人还能吃个饭午睡一下。 3. 感觉基本能听懂我们说话了。 最明显的是能听懂指示,比如把“玩具放到盒子里”。还有一些复杂的也不在话下,比如早上他喝奶的时候,我跟他说,一会儿喝好奶要帮妈妈一起洗衣服哦,他就会乖乖喝完奶,然后奶瓶放下来,去开房间门,再去开洗衣房的门,特别可爱哈哈。另外的体现就是会暗中观察我们大人的一举一动,记下来。比如,没有特意教过他丢垃圾,但有一天,我用完一张纸还没来得及丢,他就主动+自然地拿着到了垃圾桶边,打开盖子,扔了进入,震惊了我好久~ 4. 开始爱“讲话”了。 这是最近两个月特别明显的变化。以前基本只会“爸爸”,“妈妈”,“奶奶”,“谢谢”,现在会说很多词了,比如“要”,“盖”,“放”,“玩”,“鸭鸭”,“花花”,“鱼油”,“玉米”,“包”,“猫猫”,“怕”,“姨姨”,“爷爷”,还有一些完全听不懂的,什么“大不”,“桥北”啥的😂。最喜欢说“妹妹”,因为天天出去玩会碰到各种姐姐妹妹。乐高小人也是“妹妹”。还不会说词组和句子。有时候我们大人说话的时候碰到一些他会发的音,他也会repeat。 5.有很鲜明的性格和爱好。 热爱各种球类 (可能是因为小名叫球球)。喜欢看大人小孩打篮球,踢足球。自己也特别喜欢篮球,经常举着自己的玩具小球🏀,对着成年人的篮球框想要投篮😂 喜欢花花草草 。不需要去很远的地方,只要地上有木棍,叶子,花,就能跑来跑去,拈花惹草,玩上一个小时。 特别讨厌秋千 。一坐进去就哭。不知道...

回忆盒子 · 初中 · 洗澡

南大楼是没有浴室的。洗澡的时候,女孩子们成群结队地抱着脸盆和塑料袋,往浴堂去。脸盆里面放着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洗面奶,丝瓜球等等。潘婷,飘柔,海飞丝,夏士莲,力士,蜂花。后来几年开始流行多芬了。洗面奶一般是可伶可俐。我是到大学以后开始研究护肤品成分后回头搜索这个品牌才发现,它的成分非常不好。这么火可能是因为铺天盖地的广告,以及打点好了学校,直接给初中小女生发小样的缘故吧。塑料袋里装着换洗衣服,拖鞋,毛巾。用浴巾的人并不在多数。傍晚时分,排队洗澡的队伍浩浩荡荡,嬉笑打闹,聊八卦,偷瞄别人,背单词,好不热闹。 队伍够长的话会正好卡在大礼堂的一个出口。这是people watching的极好场所。快看,那就是初二五班的大美女学姐。啊,那个传说中和我们班谁谁有点故事的那个男生就在那里。看到自己偷偷喜欢的人,会边激动地和好友使眼色,又会让兴奋的好友低调点别被发现了,也会低下头藏起自己过于热切的眼神,但又忍不住瞟几眼。他还在吗?他看到我了吗?他有没有多看我几眼?你说,他是多看了我几眼吧! 搬到新大楼后,每一层楼都有一个公共浴室,洗澡再也不用出大楼了。少了大礼堂people watching的机会,但又多了很多浴室里面people watching的机会。以前的浴堂比较昏暗,长长的走廊两边是淋雨,热气腾腾的基本看不清任何人的脸,而且去浴堂的人从初中部到高中部都有,可能碰不到几个认识的人。新大楼就不一样了,洗澡是高清people watching的好时机。每一层楼基本都是同年级的,公共浴室也很新,而且布局十分敞开,基本就是一个大的正方形,四周有几个莲蓬头,如果大家都面朝正方形的中心,那简直就像在开会一样。而且因为离寝室近,大家很容易错开洗澡的时间,这样基本上每次就只有个3,5 个人,最多很少超过7, 8 个,偶尔还只有1,2个人。如此一来,每次都能很清楚地看见身边人的脸和身材,而且还基本叫得出名字。我们有时候还会很十三点地相约到别的楼层洗澡,为的就是偷看风云人物脱了衣服的样子,回来后还会对别人的身材评论。记得当时有一个学姐,初二和同班的男朋友ooxx结果怀孕了,变成了轰动全校的大新闻。我们也潜伏过她那层楼的澡堂。 现在想想看,小孩子真的是挺坏的。当然,我们观察评论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被观察和评论,只是大家都掩耳盗铃罢了。因为浴室离寝室很近,大部分女生都是裹着浴巾,端着小脸盆,一...

随想:在满是“内卷、裸辞、躺平、焦虑”的世界中

我们的这个年代,翻开随便哪个软件,可以看到很多类似字眼。打工人,内卷,财务自由,一夜暴富,炒股炒币炒房,谁谁谁又升职加薪创业上市,谁谁谁又恐婚恐育追求躺平。社会发展到了这个程度,有很多种不同的价值观,人生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但也意味着,你选择了某一种价值观的人生,他可能不符合另外一种价值观。如果你恰巧很在意其他的价值观,或者说有很容易被他所动摇,那么可能就会经常迷茫和痛苦。 但其实这些价值观可能都是表象的价值观, 最底层的美好的人生的逻辑可能并没有随着我们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活得明白,知行合一,自我觉知,追求真善美,有community,有自己的价值,重要的是自己能相信有自己的价值。但是外在的选择太多了。这非常的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我们大部分人不会生来变成奴隶,是有一定的选择的权利的,我们是自由人。不幸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constraints,看似有很多opportunity,但有些opportunity是没办法实现的,也可能把别人的梦当成自己的梦,或害怕做选择而患得患失,于是总选择the least resistant path,飘到哪里是哪里。清醒地,deliberately选择自己的道路,并且有勇气面对,屏蔽噪音,是多么难的事情啊。 我们这个年代,还有多少人是过着intuitive的人生呢?大脑想太多,优化做太多,害怕大脑停止就跟不上了,也害怕稍作停歇就掉队了。很少用自己的身体,心,和灵魂去体会人生。因为逻辑是科学的基石,科学高于一切,所以逻辑高于一切。但这样的人生体验很不完整。但如果dial down大脑,又会害怕失去掌控,对未知的恐惧让人不敢行动。而且真的dial down大脑的话,会过得更好吗?我们个体也无从知道。可以做些什么呢?多多尝试,把人生当作一次最珍贵的机会,进行一场experiment,怎么样可以活得明白。答案有很多种,可能最简单的路径就是立地成佛,但简单却不容易 (simple does not mean easy)。慢慢探索吧。 我对自己的认知是,爱与亲密关系对我来说很重要,和人打交道很重要,很喜欢小孩,很喜欢幻想,探索哲学和心理学的东西,也喜欢美的东西,唱歌,喜欢那种higher enlightment的感受,喜欢向人学习,喜欢动手虽然动手能力不是最强,但很喜练习。不喜欢物理,可以做,但很痛苦。如果可能的话,有一个commu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