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0的博文

“我快毕业了,想找数据科学的工作,能分享下你的经验吗?”

这些年来,LinkedIn上总是能收到类似的站内信,累计下来和不下20个人聊过天。仔细想想,大部分人问的问题都很类似,需求也基本相同(想找工作/实习)。今天想挑几个大家都好奇的问题来说说。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经历。我学的是经济+统计,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工作了。第一份工作是经济咨询 (economic consulting),不同于管理咨询,有非常多的数据分析需求。两年后跳到了F家。刚开始的title是Operations Analyst,后来转title成了Data Scientist。在F家做了将近5年后跳到了N家,title比较奇怪叫Analytics Engineer,但和F家的Data Scientist基本做的是同类型工作。总体来说,我走的主要是Analytics Track外加一些Inference Track(下面会聊不同的Track),比较少做modeling。 好了进入正题吧,罗列一下大家都好奇的问题 + 一些常见的误区吧。 Photo Credit: Franki Chamaki 1. 个人技能 1.1 问题:“Data Scientist / Data Analyst / Business Analyst…到底有什么区别” 数据分析行业的title特别多,让人非常困惑。遇到过new grad说只想看Data Scientist title的工作,不考虑Data Analyst。也遇到过new grad说担心Data Scientist的要求太高,只想关注Data Analyst的工作。然而实际上,数据分析行业对于title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举个例子,F家的Data Scientist, Analytics需要的技能基本等同于G家的Product Analyst,也基本等同于N家的Analytics Engineer。如果一个求职者不知道这些,只是一味地去找“Data Scientist” title的职位,那可能会错过很多其实相似的职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除了没有统一的定义之外,很多公司为了能吸引更多的求职者,会尽量把title写成Data Scientist —— 科学家听起来多厉害呀。这个方法亲测有效,可以吸引一大波求职者😝 那求职的时候改怎么应对这样的title不统一的情况呢?有3点: 依靠大体上的判断 :从大体上来分,Data

读后感:The Ride of a Lifetime

这次的book club选了一本non-fiction, 是前Disney CEO Bob Iger的算是职业生涯自传。Bob Iger的职业生涯起始于ABC,经历过收购,没有主动换过公司,从ABC到了Capital Cities/ABC, 再到了Disney,自从2005年成了Disney掌门人之后推动了几件Disney的里程碑事件:收购Pixar,Marvel,Lucas Films, 21 Century Fox的一大部分,2016年的上海迪士尼,2019年推出的Disney+, 最后与2020年2月从CEO职位卸任。 对这种自传体的书写流水账比较没意思,挑几个印象深刻的记忆点来些吧~ 做人: Integrity, decency, and honesty 职业初期,虽有担心,但还是spoke up about an unethical higher-up 后来作为CEO,对骚扰和歧视零容忍,即使再优秀的人也毅然决然开除 换领域(从体育到prime time tv,再到迪士尼)的时候虚心学习,即使作为新来的Leader也不懂就问,关键是要问问题到点子上就能快速学习,不会不懂装懂 。这和平时经常听到的另一个观念:“fake it until make it” 有些不同,如何reconcile呢?可能表面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前者强调的是对自己薄弱项的awareness,并且寻找好的方法快速成长;后者强调的是一种不畏困难和未知的心态,大胆抓住机会,通过成长,总有一天会真正的make it 谈判的时候不会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be clear about where you stand from the beginning”。这样是建立和保持长期信任的基础 即使都是公司高层间的谈判,归根结底都是人和人的交流。了解别人的需求(比如乔布斯最头疼Disney冗余的制度,John和Ed最需要保持Pixar文化以及有更大的发展舞台,Roy Disney需要外显的尊重和地位,George Lucas对自己作品像对待孩子一样不舍的心态),尊重别人。Respect can go a long way 做事:专注,追求卓越,敢于变革 从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做,把精力放在大事上,"Avoid getting into the business of manufacturing t

读后感:When They Call You a Terrorist by Patrisse Khan-Cullors and Asha Bandele

前段时间,明州 出事 了。随即全美各地爆发了好多游行。很多人对事件发声,在美国的在中国的,以个人名义,以公司名义,关注点和结论各有不同,facts和opinions满天飞,也有非常激烈的针锋相对。我看着这些,觉得很难过很无助,有一些fast reaction based on what I know,but what I know is too limited, and I'm likely biased。意识到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太贫瘠了,尤其是美国黑人以及黑人运动历史。甚至这些年发生的一些和警察的冲突事件,我知道后也只是惊讶难过了几天,就放到一边了,重新专注于经营自己的小天地。这一次,我得做点不一样的。我能做的最基本的,就是educate myself。目前认真看了两个作品:纪录片 13th ,和BLM回忆录: When They Call You a Terrorist 。还缺的,是去了解一些和这些作品相反的观点,广泛接触不同的perspective,避免陷入一个echo chamber。 具体说说When They Call You a Terrorist吧。 这本书非常powerful的地方就在于说故事。 真实的,发生在Patrisse家里的故事(她的弟弟,她的生父,她的母亲),和Patrisse在做activist过程中遇到的别人的故事。 平时的我在新闻里只看到了事件结果,然后下了一个简单的结论。比如黑人偷窃然后进监狱,觉得这是应该的。当然,这个想法也没有错,只是停留在了表面。没有看到的是为什么黑人会去偷窃去犯罪,而社会和制度从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黑人犯罪甚至没有犯罪和白人犯罪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对待?进了监狱后会发生什么,改造到底是改造了什么,有用吗,谁是利益相关方?家里常年有人在监狱,对家庭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物质+精神),对后代有什么影响?经历了监狱的折磨,出来后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精神状态极差的情况下对社会会有什么影响? 一个个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类似“poverty trap”的黑人成长陷阱。容错率极低,一旦有一丁点的不注意,这辈子可能就万劫不复了。而不仅仅是黑人,所有人都会承受这些后果,因为一个动荡的,不安的社会,有着系统性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好的社会。获利的可能是那些极少数的政界商界的利益相关者。 让我不太舒服的是作者也用了很多二元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