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人类幼崽19-38个月经历了什么

 转眼间娃已经3岁多啦🎉 好久没写关于娃的成长回忆了,趁还没完全忘记赶紧写写。 (一)学校 球球是20个月的时候去的daycare,可能因为年纪不大,第一周哭了三天,之后就没有哭了。去的小学校是个双语的family care,老师照顾得比较细心。放学之后一些小朋友们会在门口逗留玩耍,家长跟着聊天。记得从学校学会的第一首歌是小星星,先是中文版,后是英文版,之后又学会了好多儿歌,我们家长了跟着学会了好多😂听老师说球球在学校里吃得好睡得好,是个不怎么让人操心的小孩。 唯一让我们心疼的是有一次,球球在脑门撞到了凳子,肿了好大一块,几乎涵盖了大半个额头,放学去接的时候非常震惊。听老师说敷冰袋后只哭了一会儿,下午又和没事人一样,意识都还很清楚,所以老师没有立马叫家长。后来我们去医院看急诊,医生也觉得问题不大,这件事就慢慢过去了。 2岁8个月的时候,我们又从原来的family care转到了一个大一点的学校,也是双语的。初衷是希望能给娃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户外时间,小时候后能开心地玩。球球转学后适应的也比较快,虽然没有立马交到很好的新朋友,但每天心情都不错。我发现这个年纪的小娃交朋友真的需要父母费心,多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再课外时间约playdate,多多熟悉起来,这样孩子们在学校里也会玩的多一点。这个新的学校是按年龄分班的,3岁刚过,球球就升到了3岁班,每周开始往家里带“纸” —— 都是学校里老师带着一起做的手工画画Tracing弄的,猛的有一种娃要开始长大了的感觉。 在这个新的学校,球球又学了很多新的歌。最让我们震惊的是学校教了”大中国“,球球还能完整地唱下来,在我们回国探亲的时候表演过好几次,每次都逗得大家很开心哈哈。3岁刚过,也发现球球对英文开始感兴趣,总指着不同的东西问我:这是什么?(意思:这个的英文是什么?) 准备在今年夏末把球球送到一个全英文的环境,拭目以待。 (二)周末活动 因为球球一直还保持着午睡的习惯,我们的周末基本就分成了4块:周六午睡前后,周日午睡前后。一般活动的内容:公园,去小朋友家玩,邀请小朋友来我们家玩,各种children‘s museum,Great America,偶尔的动物园,下雨天商场遛娃。最近还加了Gym Class和攀岩。攀岩球球特别喜欢,也很耗电,全家都很满意。 (三)友情 据我观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开始喜欢和别

How to work with strong emotions

  As a coach,如果客户出现strong-ish emotions: 先邀请对方一起take a pause and sit with this for a moment 帮助对方name it,再tune into the body,感受身体的反应:哪里紧绷?哪里有能量在涌动?哪里有Heat?脸上的感觉?身体各部位的感觉? 再让对方notice自己对emotion是否存在任何judgement?想要压制这些emotion的urge?只要notice就可以,不需要做任何应对 再让对方notice what wants to come out? 最后让对方分享一下之前几分钟的感受 这是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的一个手段,“Accept strong emotions without unnessasary struggles”。它很有效的一点是:把自己从emotions and thoughts的漩涡中抽出来,成为一个观察者,an open, non-judgmental, and kind observer。这也是mindfulness的核心。而notice what wants to come out是让emotion可以表达它背后的需求。

恋综人类观察

这辈子没看过恋综,前几周一不小心入了半熟恋人的坑,先是把第一季罗拉王能能的线补完、快速看了第一季瑞恩历历的线,后是追更第三季。 觉得看恋综真的是特别好的人类观察机会!可以观察的有:嘉宾、观察室的人、网友、自己。今天没啥逻辑,胡乱写一些观察,想到哪里写哪里。 1. 在团体中,什么样的人会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除了外形之外,性格大方、善于活跃气氛、会关心到别人的人。第三季中,凌忆、许莉就属于这种。 2. 网友喜欢什么样的嘉宾? 除了好看的之外,受大部分网友欢迎的嘉宾的一些特点:生命力强、坦然、有趣、自然大方、知道自己要什么、敢于为自己争取。比如李梦蝶一出场就以极强的、外放的生命力感染了大家。陈巧葳最早话比较少,但渐渐的在几次约会中,也感受到了她随心所欲、温暖又细水长流的生命力。 3. 网友不喜欢什么样的嘉宾? 把关注点放在“谁喜欢我”,而不是“我喜欢谁”,患得患失,也因此做出一系列操作的人。攻击性强,说话带刺,开不恰当的玩笑,或者让别人很难接话、处境很难堪的人。说到底,可能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没有沿着自己的生命线活,从而做出一些看起来很ego strong的事情的人。 4. 什么样的活动能快速增进感情? Physical activity!刺激的事情!Surfing,快艇,游乐场,帆板等等,甚至跑步哈哈。相比较安静的聊天,这些更能创造共同的回忆,而且在这些运动场景里,每个人都脱离了平凡生活那么一点点🤏,更能看到彼此更纯粹童真的一面,而且也有一些不尴尬的身体接触机会,能让身体直接“sniff“,和对方接触我生理性喜不喜欢。 5. 男女之间可能有纯友谊吗? 看了一些没有chemistry的约会,我觉得真的会有。但可能日常生活中,这种friendzone的异性也不会刻意单独约出来玩了。 6. 如果作为嘉宾,进入节目,发现没有一个喜欢的人怎么办? 我觉得第三季卢嘉俊做得比较好。如果有感兴趣接触的嘉宾,主动接触一下。其他时间自在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以轻松的状态交交朋友,不用因为担心没约会对象搞些莫名其妙的操作。这些点男生好像比女生更容易做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女生会有更多的担心自己“不受欢迎”压力。 7. 除了看脸和身材,外在上大家还看什么? 看眼神。有光的眼神,胆怯的眼神,调皮的眼神,算计的眼神,看到猎物的眼神,不知所措的眼神,真诚的眼神,轻松的

夏威夷欧胡岛6天5夜小记(带娃)

概况 时间:8/8 - 8/13 地点:夏威夷欧胡岛 (Honolulu) 人物: 我,娃(2岁8个月),娃爹。是娃第一次坐飞机,可兴奋了 特殊装备:问朋友借了伞车(yoyo2),没有带carseat,没有租车 住宿:Embassy Suites by Hilton Waikiki。在Waikiki比较繁华的街道上,去哪里都还蛮方便的~早餐也很丰盛,除了常见的continental breakfast,还有米饭、味增汤,和made-to-order的omelette 交通:没租车,买了Waikiki Trolley4天的联票。坐了两次公交车。剩下打uber。还坐了一次同胞的“黑车”、 Theme:Chill 流水账行程 ☀️ Day 1: SJC —> HNL 飞机5个小时,其中1.5小时娃看动画片、1.5小时娃吃东西、1小时睡觉、1小时硬带。总体还是比较乖的。 下了飞机Uber到酒店。套间我可太喜欢了,屋子里活动空间满大的。收拾下中午去酒店附近的 Okonomoyaki Chibo 吃的饭,pork omlette五星,牛肉盖饭三星。都有配salad和味增汤。物价和湾区差不多,但好吃很多。 吃好饭踩点了Trolley站。本来想去附近的 Army Museum ,但结果停电关门。门口有好几辆炮台坦克,其中有一辆有小方向盘,球球玩方向盘玩了半个多小时...娃真是容易满足啊~ 去ABC Store采购了防晒霜,人字拖,泡面,饭团,水果,作为晚饭(后来发现水果拼盘坏掉了,强烈不推荐买)。顺便买了 Laihana Shaved Ice ,太甜了吧,不会回购😖 回到酒店吹空调、去游泳池玩。 傍晚散步,正好看到了楼下广场有Hula Dance表演。感觉好温柔好美好,很喜欢! ☀️  Day 2:恐龙湾 (Hanauma Bay) 和球球的同学一家相聚在 恐龙湾 泡了一天。是周一就抢好的票。很热,还好同学家带了伞。我们家3只旱鸭子,加上我怕鱼,没去浮潜,就一会儿玩一下海浪。风景很美,沙有点硬。同学一家看到了鱼和珊瑚,据说很大!还好我没去看😂午饭就在恐龙湾买的汉堡热狗。 晚饭去Ala Moana Center吃了Goma Tei的拉面。很一般,不过环境比较Chill,适合大包小果带娃的。当然,口味的话可能去Food Court随便找一家也不

Barbie观后体验

I feel very spiritual after watching Barbie.  (1)  I really love how tears are used.  Before: Happy but no tears. Fake happy. Happy in a concept.  After: Tears. Alive. Choosing aliveness over concept.  (2)  I sense a little bit of impatience from Barbie when she speaks to Ken about it’s just Ken, not “It’s Barbie and Ken”. It feels like Barbie is still playing the mothering role, but also distancing herself from the mothering role at the same time. I love the subtlety here.  (3) I got really hit at the ending scene.  She can just be. Be is being alive. This is different from "you can be anything", which emphasizes becoming something of your choice. Well, it’s better than becoming something because society tells you so, but, it’s still at the conceptual level.There is an ending and the ending is the goal.  Instead, just be…nowhere to reach, no concept to become, just be. Just life. And as Ruth says, there is no ending. Except of course, you die. From Unsplash by J Lee

关于Self Worth的顿悟:无法追寻的Inherent Self Worth

  (一) Self Worth 的诞生 Self worth只有在被threaten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概念。比如,因为各种原因,被攻击、被歧视、被否定。小小朋友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Self worth是Ego层面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东西,所以很难positively affirm。 (二)寻找Self Worth 即使想要positively affirm self worth,效用也是非常短暂的,因为它停留在概念层面(conceptual thinking),而不是感知层面(deeper knowing,“明了”)。 概念层面上对self worth的affirmation,也经常只是用「彼处的superiority」来找补「此处的inferiority」:别人说我长得不好看,那我就要学习超好/找个好工作/赚很多钱/“出人头地”,however it is defined。而这些superiority/inferiority,全是概念,全是“故事”。即使做到了,也是“虚相”。对比“实相”,就好比是“How do I make a better story of me” vs “I live”。 (三)为Self Worth而战斗 当然,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当我们的Self worth被threaten,第一反应就是找补、代偿,“证明自己”,“爱自己”。这种保护机制也是为我们好。只是,久而久之,我们会陷入一个虚相概念上的斗争。”I was dragged into a battle that I didn’t want to fight. And there was no winning.” (四)放下追寻的Inherent Self Worth,去拥抱Full Aliveness 与其追寻unconditional self love、inherent self worth,不如anchor在 living in full aliveness 。 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felt the most alive?如果feeling full aliveness听起来太抽象,那么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were in the flow?相信心流的体验大部分人都有过。在心流中,就是纯粹的

关于静坐的体验

1. 初体验 最早的冥想体验实在2013年左右。当时还记得看到本地有一个瑜伽馆有免费的冥想体验课,就去试了试。瑜伽馆灯光很暗,很柔和。导语结束之后不一会儿我就睡着了😂 2. Early Stage 后来再接触冥想是2016/17年左右,尝试冥想类App。用过Calm和Headspace,都有导词。当时特别喜欢Headspace里面Eve的声音,很舒缓。坚持过一段时间,但后来越来越断断续续了,直至放弃。 冥想App最有帮助的地方: 带我body scan入门 头脑特别混乱的时候,专注于导词可以集中精神 导词也是一种visualization 冥想App欠缺的地方: 比较死板,体验停在表象 会outsource effort,感觉播放完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毕竟需要留住用户,不断地在推送新内容,把冥想也弄得商业化,需要“growth”了,感觉不太好 3. 重拾冥想 2021年又开始投入对身心灵的研究,也包括冥想。看了很多视频,尝试了各种Youtube和小红书的meditation,也摸索着尝试Mantra Meditation(也叫TM,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机缘巧合,上教练课的老师正好也带冥想,我就跟着她一起学到了一些基本姿势。后来参与本地的Zen Meditation Class也学习到了一些,渐渐融合成了我自己的静坐习惯: 盘腿,垫高底盘,脊背放松而平直,略微含胸,手结金刚拳印自然垂落怀中,舌顶上颚 开始用嘴巴呼吸调息三次左右,再用鼻子呼吸 数息,只数吐气,或者观吸 虽然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习惯,但开始脱离App自己静坐了。 4. 渐入佳境 到现在,在训练了很多躯体感知后,对身体反应更敏感。静坐的时候能感受到气息流动(目前阶段:双手变热,后背有tingling sensations,热量上蹿,腹部bubbly),从头脑回归身体。但也尽量不执着于身体感受,感受身体和身体外。有了这些身体感受,尝到了静坐的“甜头”,也不需要discipline自己了,会主动想要静坐。 现在早上静坐。白天头脑“发热”的时候打坐。 头脑太混乱的时候,会回到App导词、或者持咒冥想 需要10分钟以上才会舒服,但没时间的时候也做5分钟的。最长做过30分钟,还没试过更久 Photo Credit: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