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后感:When They Call You a Terrorist by Patrisse Khan-Cullors and Asha Bandele

前段时间,明州出事了。随即全美各地爆发了好多游行。很多人对事件发声,在美国的在中国的,以个人名义,以公司名义,关注点和结论各有不同,facts和opinions满天飞,也有非常激烈的针锋相对。我看着这些,觉得很难过很无助,有一些fast reaction based on what I know,but what I know is too limited, and I'm likely biased。意识到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太贫瘠了,尤其是美国黑人以及黑人运动历史。甚至这些年发生的一些和警察的冲突事件,我知道后也只是惊讶难过了几天,就放到一边了,重新专注于经营自己的小天地。这一次,我得做点不一样的。我能做的最基本的,就是educate myself。目前认真看了两个作品:纪录片13th,和BLM回忆录: When They Call You a Terrorist。还缺的,是去了解一些和这些作品相反的观点,广泛接触不同的perspective,避免陷入一个echo chamber。

具体说说When They Call You a Terrorist吧。



这本书非常powerful的地方就在于说故事。真实的,发生在Patrisse家里的故事(她的弟弟,她的生父,她的母亲),和Patrisse在做activist过程中遇到的别人的故事。

平时的我在新闻里只看到了事件结果,然后下了一个简单的结论。比如黑人偷窃然后进监狱,觉得这是应该的。当然,这个想法也没有错,只是停留在了表面。没有看到的是为什么黑人会去偷窃去犯罪,而社会和制度从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黑人犯罪甚至没有犯罪和白人犯罪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对待?进了监狱后会发生什么,改造到底是改造了什么,有用吗,谁是利益相关方?家里常年有人在监狱,对家庭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物质+精神),对后代有什么影响?经历了监狱的折磨,出来后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精神状态极差的情况下对社会会有什么影响?

一个个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类似“poverty trap”的黑人成长陷阱。容错率极低,一旦有一丁点的不注意,这辈子可能就万劫不复了。而不仅仅是黑人,所有人都会承受这些后果,因为一个动荡的,不安的社会,有着系统性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好的社会。获利的可能是那些极少数的政界商界的利益相关者。

让我不太舒服的是作者也用了很多二元对立。Us vs Them。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讲故事的方法。简单易懂。但世界是灰色的,这样的代价一是忽略了事情的复杂性,也埋下了新的撕裂的种子(比如仇恨白人,仇富,并且觉得理所当然)。比如提到了南加州一个和贫民区接壤的富人区,Sherman Oaks,作者说那里的居民是“wealth only at our expense”。这并不是一个站得住脚的观点。当然,你可能会挖到一些联系(比如里面住着监狱公司老板啦),但这样的对立out of context是非常不productive的。而且这么简单的对立很容易被传播,被曲解,用作伤害别人的武器,加深仇恨和撕裂。

书中提到了很多黑人犯罪(甚至没有犯罪) vs. 白人犯罪后得到的极为不公平的对待。黑人偷个东西可能就是好几年牢狱生涯,而白人性侵可能六个月就草草了事。这让人很愤怒,是何等的不公平。但追求公平,不代表容忍犯罪,或者lower the bar for everyone比如,很多黑人因为持毒吸毒贩毒被抓,白人也会被抓,但概率和罪行会小很多。解决方案并不是legalize all drugs,而是具体drug具体分析,用统一的标尺来执法。虽然作者没有明确提出这个,I hope this is implied。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很明显,加大执法力度和law and order并不是解决这类社会问题的办法,甚至有些执行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那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呢?能想到的最贴切的比喻是黄帝内经里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需要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food, shelter, healthcare。只要工作就能健康地养活自己和家人。也只有当家庭的大人有体力和精力去做赚钱之外的事去关心家庭里需要照顾的其他人(老人,小孩,病人等),家庭才会跳出“poverty + criminality trap”。家庭这个小单元好了,社会才有可能更好
  • 需要有良好的公共设施:比如学校,公园,图书馆, afterschool care。很多贫困地区的小孩在学校学不到东西,放学了没事干,家里也没人管(大人忙着赚钱都快没有余力了),那就会和其他的孩子在外面晃悠,因为没有其他选择,而合群是青少年非常重要的追求之一。小孩子很容易学好或者学坏,碰到带头的是已经学坏了的大孩子,那就不妙了。一届影响着一届,难以跳出这个trap了
  • 需要Hold the police and justice system accountable:过度执法,错误执法,并且不用为此负担后果是非常可怕的。而且也对不起那些认真执法的良心警察。这不代表反对警察和反对执法(典型的二元对立的漏洞:你要么支持警察要么反对警察,没有其他注脚),就好比说菜应该洗干净了才吃不代表反对吃菜
  • 需要审视监狱机制:监狱的目标是1)让人反省,变好,重新做人 2)保护社会稳定。但现在美国的监狱机制做到了吗?里面的physical和mental abuse之广泛和恶劣,简直让1)成为天方夜谭。可能需要考虑监狱之外的一些机制,比如community over institution。对精神健康也要多加关注。精神问题不是关几年监狱就能解决的,要focus on the problem space before coming to the solution space
  • 需要呵护个人的心:只有爱自己,peaceful,不用担惊受怕("slow deaths"),对未来有希望,对自己有信心的个体才能过好充满着成长与爱的人生。这个不是社会能直接解决的,但family,community,media,writings,entertainment industry,corporate都是可以作出贡献的。I'm committed in doing more in supporting my circles and the outside whenever possible

最后,摘录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关于精神健康和呵护个人的心的。希望这个世界能多一分相互理解和温柔。了解,理解,共存,是变得更好的基石。

"And I tell them there are no stats to track collateral deaths, the ones that unfold over months and years spent in mourning and grief: the depression that becomes addiction to alcohol that becomes cirrhosis; or else addiction to food that becomes diabetes that becomes a stroke. Slow deaths. Undocumented deaths. Deaths with a common root: the hatred that tells a person daily that their life and the life of those they love ain’t worth shit, a truth made ever more real when the people who harm you are never held accountable."

"And I think what’s important about being a child living in poverty and experiencing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is the shame that comes with it. It’s one thing to be discriminated against or to watch your mother unable to feed her children because she has to pay rent; it’s a whole other thing to manage the shame and humiliation that comes with that."

"I think what really impacted me, my siblings, and other people who I grew up with is that we all internalized the oppression of poverty. We believed that it was our fault that we were poor and it was our fault that the police harassed us and abused us. And I think that it’s important to say that this is how racism and discrimination work. People who are most directly impacted by it believe that it’s their fault, and believe that we have to hide it or fix it—alone."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关于静坐的体验

1. 初体验 最早的冥想体验实在2013年左右。当时还记得看到本地有一个瑜伽馆有免费的冥想体验课,就去试了试。瑜伽馆灯光很暗,很柔和。导语结束之后不一会儿我就睡着了😂 2. Early Stage 后来再接触冥想是2016/17年左右,尝试冥想类App。用过Calm和Headspace,都有导词。当时特别喜欢Headspace里面Eve的声音,很舒缓。坚持过一段时间,但后来越来越断断续续了,直至放弃。 冥想App最有帮助的地方: 带我body scan入门 头脑特别混乱的时候,专注于导词可以集中精神 导词也是一种visualization 冥想App欠缺的地方: 比较死板,体验停在表象 会outsource effort,感觉播放完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毕竟需要留住用户,不断地在推送新内容,把冥想也弄得商业化,需要“growth”了,感觉不太好 3. 重拾冥想 2021年又开始投入对身心灵的研究,也包括冥想。看了很多视频,尝试了各种Youtube和小红书的meditation,也摸索着尝试Mantra Meditation(也叫TM,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机缘巧合,上教练课的老师正好也带冥想,我就跟着她一起学到了一些基本姿势。后来参与本地的Zen Meditation Class也学习到了一些,渐渐融合成了我自己的静坐习惯: 盘腿,垫高底盘,脊背放松而平直,略微含胸,手结金刚拳印自然垂落怀中,舌顶上颚 开始用嘴巴呼吸调息三次左右,再用鼻子呼吸 数息,只数吐气,或者观吸 虽然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习惯,但开始脱离App自己静坐了。 4. 渐入佳境 到现在,在训练了很多躯体感知后,对身体反应更敏感。静坐的时候能感受到气息流动(目前阶段:双手变热,后背有tingling sensations,热量上蹿,腹部bubbly),从头脑回归身体。但也尽量不执着于身体感受,感受身体和身体外。有了这些身体感受,尝到了静坐的“甜头”,也不需要discipline自己了,会主动想要静坐。 现在早上静坐。白天头脑“发热”的时候打坐。 头脑太混乱的时候,会回到App导词、或者持咒冥想 需要10分钟以上才会舒服,但没时间的时候也做5分钟的。最长做过30分钟,还没试过更久 Photo Credit: CA

天使睡眠娃养成记

离开月子中心前,月嫂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你们回家自己带要吃苦了。球球睡觉真的不行,不像小霸王。” (注:小霸王是月子中心另外一个宝宝,比球球大4天) 结果啪啪打脸。球球2个月不到就戒了夜奶,3个月不到就基本睡整觉了。 时间线 12/14: 球球出生,入住月子中心 1/20:从月子中心回家,二打一带娃。娃每天半夜2-3点要吃夜奶 1/27:请了白天带娃的阿姨,晚上继续自己带娃 2/7: 第一晚没有喝夜奶🎉,但还需要塞奶嘴接觉 2/24: 第一次自己睡整觉🎉 回家前 时间倒回到月子中心最后那几天。我也知道球球睡觉不好,所以也一直在思考怎么办。一方面,抓紧最后的时间向我们月嫂取经。另一方面,咬牙斥资买了妈妈群里推荐的课:taking cara babies,开始认真看。 我们月嫂带了80+娃的经验是,宝宝晚间睡眠好最重要的就是得断夜奶。什么时候可以断呢?她觉得两个月就能开始了(注:医生的说法是出生体重翻倍)。夜奶怎么断呢?并不是一下子断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先从减量开始,比如开始一顿是3oz,可以减到2.5oz,过几天再减成2oz。也可以配合拉长时间。比如娃哭了不马上喂,先哄一哄(塞奶嘴或者抱哄),过15分钟再喂,过两天变成过20分钟,30分钟等等。当娃习惯了不吃夜奶,晚间睡眠也就会越来越好。 Taking cara babies也有一个体系,其中我觉得最受益的就是三点: 第一,白天要摄入足够卡路里,这样能减少晚上饿醒的程度。 第二,娃哭了之后,不能立刻抱哄或者喂奶,而应该逐渐升级干预程度。她的口诀是SITBACK:S就是stop, 先观察一下,有时候娃只是哼唧。I就是Increase sound machine volume, 增强白噪音。T就是touch, 拍拍宝宝胸口,但不抱。B就是binky,塞奶嘴。A就是add in rocking:摇晃宝宝; C就是cuddles,终于抱抱啦;K就是ok,it's feeding time, 这是真的饿了,该吃奶了。 第三,白天小觉想睡好,需要了解wake windows和sleepy cues。小月龄宝宝只能醒1-1.5个小时,随着月龄增长,wake window也会逐渐拉长。sleepy cues包括表情呆滞,揉眼睛,揉耳朵,红眉毛等等。 有了这些理论知识支持后,我和DD(瑟瑟发抖地)回了家,开启了(短暂的)

关于女性主义的一些随想:上野千鹤子、与朋友聊天

 随想一:看完了火遍全网的上野千鹤子 x 北大女生宿舍 (b站全嘻嘻)视频的感受。 1️⃣ 女性主义,或者对任何主义的探讨,都是把人类微妙又复杂的体验提炼、具像化的过程。“听你这么一说,让我之前那些隐约感觉不适、但却无法准确表达的东西变得清晰了,而且也看清了这它的来龙去脉,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对未来有了更多的选择。” 2️⃣ 自以为的选择,有多少是真正自由的选择,有多少是被成长环境规训内化之后的选择? 3️⃣ 诚实对待自己,不要糊弄自己(誤魔化さないで)。不要去糊弄任何关系。所有人适用。 4️⃣ 看完视屏的一个很难受的感受:为什么要求认可?得到认可后就安心了??There’s no winning or losing。  随想二:和一个女性朋友聊天的记录。 👯‍♀️ 上周和一个女性朋友聊天。她有一个4岁的小孩,6月份要生二胎了。但孕反+工作糟心,纠结了一段时间,决定辞职了,等到小娃一岁之后再出去工作。 👯‍♀️ 其他背景:她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本科哈佛,工作了很多年,做到了一个中型公司产品Director级别。之前一直比她老公赚得多。已经基本财务自由了,而且老公喜欢工作,会一直工作下去。简言之,她完全不需要为了钱工作。生完老大回去上班之后,因为实在干得不开心,也辞职休息过4个月,后来又回去工作了。平时她老公负责做饭,她负责其他大部分的家务。虽说两个人一起带娃,但操心的基本是她(比如上什么课外班,和学校沟通,升学问题等等),老公只要出现就可以了。 👯‍♀️ 跟她聊的时候,有两次我愣住了: 💔 她说,这次辞职生二胎这段时间,还是会继续支付大宝的daycare费用。她和她老公有一个共有家庭账户,平时都会从各自的独立账户往共有账户里面打等量的钱,家庭开支从这个账户走。即使她没有固定收入了,她也要继续从自己独立账户的存款里面拨款,尽打钱这个“义务”。当下我就愣住了,想问她是怎么想的,是要打钱了才能安心休息吗??但没有问出口。 💔 聊到生完二胎后一年她想再找个科技公司的工作,做到45岁退休(她35+)。我问她为什么是45岁退休,而不是什么存款达到某个程度?她说,她已经达到了“不需要为钱工作”的存款程度,但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所以想设置个“退休年龄”。之所以想要再做些年,是想要给自己的小孩树立榜样:“妈妈也是很独立的事业女性哦!不是只会在家庭里的那种女性。”我当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