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后感:Religion for Atheists by Alain de Botton

读了Educated by Tara Westover之后对宗教又提起了兴趣,于是想到了这本一直想读却一直搁置了的书。是本有意思且有实用价值的书,但我读得有一些囫囵吞枣,主要是因为观点很清晰,但扩写特别多,所以到最后有些读不进一些细节了,着重把握了下大概。好在作者在最后贴心地总结了一下全书观点,如下:
“...lessons we might retrieve from religions: how to generate feelings of community, how to promote kindness, how to cancel out the current bias towards commercial values in advertising, how to select and make use of secular saints, how to rethink the strategies of universities and our approach to cultural education, how to redesign hotels and spas, how better to acknowledge our own childlike needs, how to surrender some of our counterproductive optimism, how to achieve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sublime and the transcendent, how to reorganize museums, how to use architecture to enshrine values–and, finally, how to coalesce the scattered efforts of individuals interested in the care of souls and organize them under the aegis of institutions.”


一些觉得有意思的点
  • 在聊到世俗社会中community的时候,作者说道我们都活在自己的茧中,对别人的了解很多是从媒体上来的,所以很自然我们会觉得陌生人可能会是谋杀犯,强盗,其他坏人或者低智的人,从而只相信自己身边的和圈子里面的人。是啊,人们开始alienate不是自己圈层的其他人。这真是现在撕裂社会的一个很好的写照
  • 大人和孩童的需求界限没有那么明显。大人也是很脆弱的,会感受到恐惧,绝望,无助,迷惑,需要爱,温暖,和力量。过于强调理性的世俗社会可能会弱化传递人的这些诉求,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需要被满足。宗教很好地给了这些诉求一些出口,一些应对方式,而这些应对方式在世俗社会中却特别零星。与此同时,宗教让人们知道寻求帮助是很自然的,而这在世俗社会中却并不明显
  • 宣扬自由和宣扬美德有冲突吗?作者说,sufficient wisdom是充分享受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
  • 现代的世俗教育和宗教中的教育的对比:宗教的教育走心走情感,用来解决人的终极困惑;世俗教育把知识和理性捧在了制高点,但其实有很多精神财富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明灯,但教育体系弱化甚至淹没了这些属性,变成了纯粹的academia研究,这样是非常可惜的,knowledge是可以转化成wisdom的。另一个对比是:人类是健忘的。宗教教育有很多的重复性,什么时候该读什么书,需要背什么经,这样知识/智慧才会慢慢地渗入我们心中;这是在世俗教育中没有的,我们时常早上读过了觉得醍醐灌顶,到了晚上却又全忘了
  • 宗教要人nurture自己的身体,头脑,和灵魂(body, mind, spirit)。现代世俗社会中有很多nurture身体的解决方案,头脑的也有(知识武装),但对灵魂的关注比较少,也很零星
  • 科技和商业(science, technology, and commerce)的进步并不能解除人性中的frailty。即使科技在进步,我们的很多挣扎和祖先的挣扎都是相似的
  • 和浩瀚宇宙相比,我们每个个体是很渺小的,struggle也是非常渺小的,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也只是一瞬。有了这个perspective,可能会减少对自身所谓命运的纠结

对我生活的一些启示
  • 多同的人接触,比如朋友聚会大家可以带一些其他人不认识的人,由此来抵制圈层外的alienation。可以做一些聚餐之外的活动,即使聚餐聊天,也有意识地去聊一些更有主题性的东西
  • “每日三省吾身”,做好世俗社会中的day of atonement
  • 将words of wisdom摘抄下来,定时温故,说不定还能知新
  • 懂得感恩,从小事做起:闻到茶香时,第一次吃到当季的新鲜水果时,买了料好的新衣时
  • 在nurture自己身体头脑的同时也要nurture自己的spirit;通过和大自然接触,冥想音乐艺术
  • 在追寻真善美的前提下追寻自由

一些觉得有意思的摘抄
Community
  • “For all the large-scale political solutions which have been proposed to salve ethnic conflict, there are few mor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tolerance between suspicious neighbours than to force them to eat supper together.”
Kindness
  • “Once we are grown up, we are seldom encouraged officially to be nice to one another. A key assumption of modern Western political thinking is that we should be left alone to live as we like without being nagged, without fear of moral judgement and without being subject to the whims of authority. Freedom has become our supreme political virtue. It is not thought to be the state’s task to promote a vision of how we should act towards one another or to send us to hear lectures about chivalry and politeness. Modern politics, on both left and right, is dominated by what we can call a libertarian ideology.”
  • “Our downfall lies in our inability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freedom that our ancestors painfully secured for us over three centuries. We have grown sick from being left to do as we please without sufficient wisdom to exploit our liberty.”
  • 作者聊到了给美德“打广告”:“Such messages would, after all, constitute dramatic infringements on our much-prized ‘liberty’. However, we have already seen why this concern for liberty doesn’t necessarily honour our deepest wishes, given our compulsive and wayward natures. We can also now admit that, in any case, our public spaces are not even remotely neutral. They are–as a quick glance down any high street will reveal–covered with commercial messages.”
Art
  • “ The German philosopher Hegel defined art as ‘the sensuous presentation of ideas’. We might modify Hegel’s definition to bring it more fully into line with Christianity’s insights: good art is the sensuous presentation of those ideas which matter most to the proper functioning of our souls–and yet which we are most inclined to forget, even though they are the basis for our capacity for contentment and virtue.”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关于静坐的体验

1. 初体验 最早的冥想体验实在2013年左右。当时还记得看到本地有一个瑜伽馆有免费的冥想体验课,就去试了试。瑜伽馆灯光很暗,很柔和。导语结束之后不一会儿我就睡着了😂 2. Early Stage 后来再接触冥想是2016/17年左右,尝试冥想类App。用过Calm和Headspace,都有导词。当时特别喜欢Headspace里面Eve的声音,很舒缓。坚持过一段时间,但后来越来越断断续续了,直至放弃。 冥想App最有帮助的地方: 带我body scan入门 头脑特别混乱的时候,专注于导词可以集中精神 导词也是一种visualization 冥想App欠缺的地方: 比较死板,体验停在表象 会outsource effort,感觉播放完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毕竟需要留住用户,不断地在推送新内容,把冥想也弄得商业化,需要“growth”了,感觉不太好 3. 重拾冥想 2021年又开始投入对身心灵的研究,也包括冥想。看了很多视频,尝试了各种Youtube和小红书的meditation,也摸索着尝试Mantra Meditation(也叫TM,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机缘巧合,上教练课的老师正好也带冥想,我就跟着她一起学到了一些基本姿势。后来参与本地的Zen Meditation Class也学习到了一些,渐渐融合成了我自己的静坐习惯: 盘腿,垫高底盘,脊背放松而平直,略微含胸,手结金刚拳印自然垂落怀中,舌顶上颚 开始用嘴巴呼吸调息三次左右,再用鼻子呼吸 数息,只数吐气,或者观吸 虽然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习惯,但开始脱离App自己静坐了。 4. 渐入佳境 到现在,在训练了很多躯体感知后,对身体反应更敏感。静坐的时候能感受到气息流动(目前阶段:双手变热,后背有tingling sensations,热量上蹿,腹部bubbly),从头脑回归身体。但也尽量不执着于身体感受,感受身体和身体外。有了这些身体感受,尝到了静坐的“甜头”,也不需要discipline自己了,会主动想要静坐。 现在早上静坐。白天头脑“发热”的时候打坐。 头脑太混乱的时候,会回到App导词、或者持咒冥想 需要10分钟以上才会舒服,但没时间的时候也做5分钟的。最长做过30分钟,还没试过更久 Photo Credit: CA

天使睡眠娃养成记

离开月子中心前,月嫂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你们回家自己带要吃苦了。球球睡觉真的不行,不像小霸王。” (注:小霸王是月子中心另外一个宝宝,比球球大4天) 结果啪啪打脸。球球2个月不到就戒了夜奶,3个月不到就基本睡整觉了。 时间线 12/14: 球球出生,入住月子中心 1/20:从月子中心回家,二打一带娃。娃每天半夜2-3点要吃夜奶 1/27:请了白天带娃的阿姨,晚上继续自己带娃 2/7: 第一晚没有喝夜奶🎉,但还需要塞奶嘴接觉 2/24: 第一次自己睡整觉🎉 回家前 时间倒回到月子中心最后那几天。我也知道球球睡觉不好,所以也一直在思考怎么办。一方面,抓紧最后的时间向我们月嫂取经。另一方面,咬牙斥资买了妈妈群里推荐的课:taking cara babies,开始认真看。 我们月嫂带了80+娃的经验是,宝宝晚间睡眠好最重要的就是得断夜奶。什么时候可以断呢?她觉得两个月就能开始了(注:医生的说法是出生体重翻倍)。夜奶怎么断呢?并不是一下子断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先从减量开始,比如开始一顿是3oz,可以减到2.5oz,过几天再减成2oz。也可以配合拉长时间。比如娃哭了不马上喂,先哄一哄(塞奶嘴或者抱哄),过15分钟再喂,过两天变成过20分钟,30分钟等等。当娃习惯了不吃夜奶,晚间睡眠也就会越来越好。 Taking cara babies也有一个体系,其中我觉得最受益的就是三点: 第一,白天要摄入足够卡路里,这样能减少晚上饿醒的程度。 第二,娃哭了之后,不能立刻抱哄或者喂奶,而应该逐渐升级干预程度。她的口诀是SITBACK:S就是stop, 先观察一下,有时候娃只是哼唧。I就是Increase sound machine volume, 增强白噪音。T就是touch, 拍拍宝宝胸口,但不抱。B就是binky,塞奶嘴。A就是add in rocking:摇晃宝宝; C就是cuddles,终于抱抱啦;K就是ok,it's feeding time, 这是真的饿了,该吃奶了。 第三,白天小觉想睡好,需要了解wake windows和sleepy cues。小月龄宝宝只能醒1-1.5个小时,随着月龄增长,wake window也会逐渐拉长。sleepy cues包括表情呆滞,揉眼睛,揉耳朵,红眉毛等等。 有了这些理论知识支持后,我和DD(瑟瑟发抖地)回了家,开启了(短暂的)

关于女性主义的一些随想:上野千鹤子、与朋友聊天

 随想一:看完了火遍全网的上野千鹤子 x 北大女生宿舍 (b站全嘻嘻)视频的感受。 1️⃣ 女性主义,或者对任何主义的探讨,都是把人类微妙又复杂的体验提炼、具像化的过程。“听你这么一说,让我之前那些隐约感觉不适、但却无法准确表达的东西变得清晰了,而且也看清了这它的来龙去脉,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对未来有了更多的选择。” 2️⃣ 自以为的选择,有多少是真正自由的选择,有多少是被成长环境规训内化之后的选择? 3️⃣ 诚实对待自己,不要糊弄自己(誤魔化さないで)。不要去糊弄任何关系。所有人适用。 4️⃣ 看完视屏的一个很难受的感受:为什么要求认可?得到认可后就安心了??There’s no winning or losing。  随想二:和一个女性朋友聊天的记录。 👯‍♀️ 上周和一个女性朋友聊天。她有一个4岁的小孩,6月份要生二胎了。但孕反+工作糟心,纠结了一段时间,决定辞职了,等到小娃一岁之后再出去工作。 👯‍♀️ 其他背景:她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本科哈佛,工作了很多年,做到了一个中型公司产品Director级别。之前一直比她老公赚得多。已经基本财务自由了,而且老公喜欢工作,会一直工作下去。简言之,她完全不需要为了钱工作。生完老大回去上班之后,因为实在干得不开心,也辞职休息过4个月,后来又回去工作了。平时她老公负责做饭,她负责其他大部分的家务。虽说两个人一起带娃,但操心的基本是她(比如上什么课外班,和学校沟通,升学问题等等),老公只要出现就可以了。 👯‍♀️ 跟她聊的时候,有两次我愣住了: 💔 她说,这次辞职生二胎这段时间,还是会继续支付大宝的daycare费用。她和她老公有一个共有家庭账户,平时都会从各自的独立账户往共有账户里面打等量的钱,家庭开支从这个账户走。即使她没有固定收入了,她也要继续从自己独立账户的存款里面拨款,尽打钱这个“义务”。当下我就愣住了,想问她是怎么想的,是要打钱了才能安心休息吗??但没有问出口。 💔 聊到生完二胎后一年她想再找个科技公司的工作,做到45岁退休(她35+)。我问她为什么是45岁退休,而不是什么存款达到某个程度?她说,她已经达到了“不需要为钱工作”的存款程度,但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所以想设置个“退休年龄”。之所以想要再做些年,是想要给自己的小孩树立榜样:“妈妈也是很独立的事业女性哦!不是只会在家庭里的那种女性。”我当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