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后感:Educated by Tara Westover

一周读完了Tara Westover的自传Educated,写的是她在一个极为传统甚至有些偏执的Mormon家庭中成长的故事,从出生到30岁。中文翻译是:当你像鸟 飞往你的山。等不及月末bookclub的讨论了,在吸收别人想法前先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理解吧。轻度剧情剧透,严重思想剧透。




关于挣脱困境
  • 寻求帮助是很困难的。寻求帮助可能会被理解成一种投降,承认自己有不寻常之处;寻求帮助可能会打破自己的信仰体系,但自己的信仰体系不能被打破,因为打破后的路实在太艰难了
  • Love, manipulation, and abuse可以同在。这也让受害者更confused哪一个是施害者的真实身份
  • 受害者很容易从自己身上找错误。如果是错在自己,那说明this is within control,但如果是错在对方,那受害者岂不是承认了自己无能为力?施害者没得到谴责,那悲剧只会循环
  • 会写journal很重要,人是会时候修改自己的故事的。当下的journal能timestamp每一个感受,track change那些修改,是自己曾经有过那些体验的证据
  • 在长期被一种思想控制,洗脑后,能接受没有正确答案,去寻找不同的观点,就是脱离束缚的第一步

关于和家人的关系
  • 父亲和Shawn的思维行为模式:自己是正确的,绝对权威,别人只能选择听话。被挑战是不能被接受的,不可以输掉这种挑战。对挑战者可以使用暴力。那为什么会变成这种思想呢?我的猜测:其一,听自己说了太多遍对世界的看法后,自己也全盘相信了;其二,除了绝对的服从,任何其他的相处模式都是有隐患的,无法被自己掌控的。Losing control是不可以被接受的。这也是不自信,对未知的恐惧的一种体现
  • 连自己的母亲都觉得自己是坏人,那自己可能是好人吗?答案是可能的。父母家人都不是绝对正确的代名词
  • 你可以爱一个人的同时,选择把TA从你的生活中剔除出去,因为你清楚另外的选择就是站边,而你不会站到那一边去的,那会让你丢失所有自我。爱和距离可以共存

关于认知和选择
  • 对同一个世界的认知可以很不同,造就了不同的reality,但他们也都是真实的。每个人都真诚地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这也是我们现在观察到的世界撕裂的微观体现。教育程度是这种撕裂的一种体现,这让人很忧心。解决办法是让每个人都多一些愿意对不同思想的了解,而这往往又是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的思维模式
  • 大部分人面临两难抉择时 —— 容易却不正确 vs. 艰难却正确 —— 很容易去选择前者。Easy route诱惑力真的太大了,而且人具有很强的说故事的能力,能慢慢地会说服自己这是正确的选择,之后一切都自圆其说了。这很正常,但也很令人难过。那如何能作出艰难却正确的选择呢?也许需要一定的safety net,不管是其他人的支持,还是经济上的safety net,来保证即使是困难的路,也不是绝路。当身边的人需要作出这种选择时,我们作为个体可不可以offer to become their safety net?

关于教育
  • 获得教育让人掌握了更多素材和方法来促进自我认知,接触不同的思想,能活得更明白
  • 能认字读书很重要。这是解锁自学技能的一大基石(理工科另议)
  • 相信自己可以learn whatever you want to learn很重要。我们常常被自己的limiting beliefs绊倒。不是说几年级才可以读什么书,只有上过小学的才能理解中学课本,不是名校的学生就不配学习更进阶的资料等等。教育体系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教育本身,还需要优化child care,资源统筹分配,标准化操作,学生安全等,所以不知不觉中,对教育本身的efficiency和effectiveness上作出了不是最优解。school education不是获得教育的充要条件
以上。Bookclub讨论后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和观点的碰撞。

有些人质疑本书故事的真实性。我以为,体验是现实的一个侧面,不可以否认体验的真实性,而同意事件中每个人的体验会有所不同,但不能因为有不同的体验就否定一切的真实性。而体验,感受又恰恰是defining who we are的基石。很感激Tara可以写出她的经历和体验,也感激book club让我遇上这本书🙏 以上这些感受中,可以直接运用到我目前生活中的有两点:1. It's okay to ask for help 2. Don't set limits。其他虽然并不能直接运用,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privilege,帮助我 to become a better ally if I see it。共勉~


附:Bookclub归来的补充
隔了大半个月,终于等到了bookclub的讨论!之前大家约好只讨论一般,结果所有人都一口气读完了哈哈,可见这本书真的是停不下来。以下是一些大家聊的有意思的点,剧透浓烈:
  1. The value of objective truth: 如果Tara还是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但家人之间亲密友爱(deeply misguided but loving, with no abuse),那么education对于Tara的意义会一样大吗?
  2. Tara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接受过很多教育,也想让小孩接受教育,也会在丈夫看不到的情况下做一些小有“出格”的事情来帮助孩子;事业上从最开始的害怕接生到了远近有名的产婆,到后来的家族生意都是她一手打造出来的;也有好几次对Tara流露出了我们都很想看到的那种母亲的爱。有好几次都觉得她可以从那个家庭那个环境挣脱了,有知识,有实力,但到头来却什么都没变。这是为什么呢?讨论下来大家的共识是Too much is at stake for her。一旦她选择挣脱,那就不仅仅只是挣脱自己的小家,而是要丢下整个community,这会让她变得一无所有,这条路太难走了。更简单的是洗脑自己,让自己满足于,服从于现有的安排,也许这才是每天每天会过得更开心的选择,无可厚非。局外人对此表达的可惜似乎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
  3. Protecting Ego:我们聊到了为什么父亲选择对Shawn的行为视而不见?是重男轻女吗?如果Shawn是女儿作出了同样的事,父亲会继续选择看不到吗?有一个观点是,虽然这个家庭和这个宗教重男轻女,但这件事情上面更多的是ego在作祟。承认something is wrong in the family means that the family head is not doing their job well。怎么能承认自己有错呢?所以家庭里也不能有争端。我觉得这是一种可能性,但另外一种可能性会不会是父亲担心自己即使出面,也搞不定Shawn?那样的话会是更大的,直接的失败。Shawn比Tara可怕。与其承担那种失败的风险,不如选择不入局。也是保护Ego的另一种体验。由此延伸,有人提出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是Tara在向父母“告状”的时候可不可以也使用一些manipulation的技巧,与其说“Shawn欺负我”,可以说“老爸,Shawn在挑战你的权威,我们都很爱你都很支持你,但是Shawn这样会有一天动摇你的地位的”诸如此类的。哈哈,是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哦。
  4. You choose to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And we reinforce our beliefs. 值得玩味,不仅适用于Tara的transformation之前之后,也适用于她的亲人,尤其是父亲。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这样对我们的启示是不是应该时不时question一下自己的assumption,了解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生活,避免在自己的echo chamber里面越陷越深,越来越小。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天使睡眠娃养成记

离开月子中心前,月嫂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你们回家自己带要吃苦了。球球睡觉真的不行,不像小霸王。” (注:小霸王是月子中心另外一个宝宝,比球球大4天) 结果啪啪打脸。球球2个月不到就戒了夜奶,3个月不到就基本睡整觉了。 时间线 12/14: 球球出生,入住月子中心 1/20:从月子中心回家,二打一带娃。娃每天半夜2-3点要吃夜奶 1/27:请了白天带娃的阿姨,晚上继续自己带娃 2/7: 第一晚没有喝夜奶🎉,但还需要塞奶嘴接觉 2/24: 第一次自己睡整觉🎉 回家前 时间倒回到月子中心最后那几天。我也知道球球睡觉不好,所以也一直在思考怎么办。一方面,抓紧最后的时间向我们月嫂取经。另一方面,咬牙斥资买了妈妈群里推荐的课:taking cara babies,开始认真看。 我们月嫂带了80+娃的经验是,宝宝晚间睡眠好最重要的就是得断夜奶。什么时候可以断呢?她觉得两个月就能开始了(注:医生的说法是出生体重翻倍)。夜奶怎么断呢?并不是一下子断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先从减量开始,比如开始一顿是3oz,可以减到2.5oz,过几天再减成2oz。也可以配合拉长时间。比如娃哭了不马上喂,先哄一哄(塞奶嘴或者抱哄),过15分钟再喂,过两天变成过20分钟,30分钟等等。当娃习惯了不吃夜奶,晚间睡眠也就会越来越好。 Taking cara babies也有一个体系,其中我觉得最受益的就是三点: 第一,白天要摄入足够卡路里,这样能减少晚上饿醒的程度。 第二,娃哭了之后,不能立刻抱哄或者喂奶,而应该逐渐升级干预程度。她的口诀是SITBACK:S就是stop, 先观察一下,有时候娃只是哼唧。I就是Increase sound machine volume, 增强白噪音。T就是touch, 拍拍宝宝胸口,但不抱。B就是binky,塞奶嘴。A就是add in rocking:摇晃宝宝; C就是cuddles,终于抱抱啦;K就是ok,it's feeding time, 这是真的饿了,该吃奶了。 第三,白天小觉想睡好,需要了解wake windows和sleepy cues。小月龄宝宝只能醒1-1.5个小时,随着月龄增长,wake window也会逐渐拉长。sleepy cues包括表情呆滞,揉眼睛,揉耳朵,红眉毛等等。 有了这些理论知识支持后,我和DD(瑟瑟发抖地)回了家,开启了(短暂的)

“我快毕业了,想找数据科学的工作,能分享下你的经验吗?”

这些年来,LinkedIn上总是能收到类似的站内信,累计下来和不下20个人聊过天。仔细想想,大部分人问的问题都很类似,需求也基本相同(想找工作/实习)。今天想挑几个大家都好奇的问题来说说。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经历。我学的是经济+统计,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工作了。第一份工作是经济咨询 (economic consulting),不同于管理咨询,有非常多的数据分析需求。两年后跳到了F家。刚开始的title是Operations Analyst,后来转title成了Data Scientist。在F家做了将近5年后跳到了N家,title比较奇怪叫Analytics Engineer,但和F家的Data Scientist基本做的是同类型工作。总体来说,我走的主要是Analytics Track外加一些Inference Track(下面会聊不同的Track),比较少做modeling。 好了进入正题吧,罗列一下大家都好奇的问题 + 一些常见的误区吧。 Photo Credit: Franki Chamaki 1. 个人技能 1.1 问题:“Data Scientist / Data Analyst / Business Analyst…到底有什么区别” 数据分析行业的title特别多,让人非常困惑。遇到过new grad说只想看Data Scientist title的工作,不考虑Data Analyst。也遇到过new grad说担心Data Scientist的要求太高,只想关注Data Analyst的工作。然而实际上,数据分析行业对于title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举个例子,F家的Data Scientist, Analytics需要的技能基本等同于G家的Product Analyst,也基本等同于N家的Analytics Engineer。如果一个求职者不知道这些,只是一味地去找“Data Scientist” title的职位,那可能会错过很多其实相似的职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除了没有统一的定义之外,很多公司为了能吸引更多的求职者,会尽量把title写成Data Scientist —— 科学家听起来多厉害呀。这个方法亲测有效,可以吸引一大波求职者😝 那求职的时候改怎么应对这样的title不统一的情况呢?有3点: 依靠大体上的判断 :从大体上来分,Data

孕期爱用品

今天已经孕34周了,医生说宝宝随时都可能来报道,乘还有精力总结一下我的孕期爱用品吧~ == 用 == Snoogle C形枕 枕头这个东西真是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有些人爱U形,有些人爱C形,而我就是后者。这个枕头特别适合爱侧睡外加夹被子的我!中期就开始用了,到了孕晚期还能垫肚子,调整侧睡角度,简直不能更爱的。缺点是虽然枕套可以拆洗但很难安装回去。我的解决方法是在头部再套一个正常的小枕套,每次只要洗小枕套就好。 == 穿 == Amazon哺乳吊带 妈妈群推荐买的,穿这个吊带可以不用戴Bra,还有一定的支撑作用,非常喜欢,特别适合加州漫长的夏天。外面叠加cardigan可以一直穿到深秋甚至加州的冬天。几乎没有缺点! Amazon孕妇Jogger 也是跟着妈妈群的推荐买的,肚子小的时候大的时候都可以穿。我选的黑色,超级百搭,出门或者在家都很合适。而且因为是全黑的,配短款中款长款上衣都毫无压力。缺点是洗多了之后面料的手感有些毛躁,不过也不影响穿着和美观。 Bra Extender 怀孕之后下围明显增大。不知道我为什么等了这么久才买bra extender!用了extender之后原来的bra还能稍微续个命。什么牌子都无所谓。 Motherhood Legging 碰到了优惠,价格实惠,免运费,又好穿,还送了一个奶瓶。真不知道Motherhood是怎么赚钱的😂 缺点是包肚子的那一块是肉色的,如果上衣是短款的话会露出来,所以只能穿中长款上衣。 == 吃 == Trader Joe's西梅干 超高纤维含量!孕期很多人会便秘,都会买西梅干吃。我虽然没这个需求,但是这个当零食也真的很好吃,一天两颗过过“甜食”的瘾。 Bob's Red Mill 燕麦 Organic Steel Cut Oats, Quick Cooking 每天早饭的顶梁柱。喜欢它的口感,比Quaker的吃起来更有嚼劲。槽点是千万不能相信包装上的microwave cooking instruction,尝试了两次都在微波炉里“爆炸”了,弄得到处都是。究其原因可能是现在的微波炉功率比较大,而instruction是按照几十年前微波炉的功率……我自己的做法是先50% power 4分钟,搅一搅,再30% power 3分钟。拿出来再倒上“浇头”们(我的标配:granola,nuts,rais